第一零四章 四无公子之风生水起下
书接上文,英无风找到了被众人冷落的二皇子向其表了忠心。虽然二皇子对英无风雪中送炭的行为很是高兴,在唐国受到过高级待遇他自己也很想当皇帝,可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皇子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因为一直以来他的母后都不怎么喜欢这个少言寡语的儿子,不过这也正合了英无风的心思。
在英无风的指点下内向的二皇子很快的得到了卫国皇帝的重视,方法很简单不过了。卫国皇帝信奉神鬼,所以皇子回宫的那一天三位皇子被安排到供奉鬼神的庙宇里去感谢鬼神保佑他们平安归来。而就在这时候,二皇子突然浑身颤抖着跳上了神案高喊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母为神,神名女娲,女娲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女娲说……。”一篇地地球人都知道的《道德经》加《圣经》的东西从二皇子口中洋洋洒洒而出。
英无风适时的高喊道:“二皇子被神人附体了!这是神在训示世人!”
在场的神汉巫女在愣了一下之后立刻跪倒在二皇子面前凝神聆听神的训示。
这个东拼西凑的东西是李良教给英无风的,再由英无风告诉二皇子的。
原本李良是想把《道德经》背写下来给英无风的,但是在前世的时候李良虽然读过几遍,可让他一字不差的背下来实在是难为他了,而且李良在自己背着玩的时候把《道德经》里的一些内容给篡改了。可以严格的说,李良手中最初完稿的李良版《道德经》是严重的假冒伪劣产品,除了开头的几句外后面的部分都似是而非和地球上正版的《道德经》有很大差距的,
例如有一句原本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因不合李良的心意给改成了“天之道,善争而善胜,恶争而恶胜,善言而善应,恶言而恶应,惟争有胜,惟言有应。”再有“不出户,知天下。”被改成了“行千里路知百里事,圣之所为。行百里路知十里事,士之所为。不出户,不知事,愚之所为。然大道之下不出户而知天下者神之所为,何为道,技为道、书为道,有道行天下而知天下。”
把新版的《道德经》弄好以后,李良是越琢磨是越不满意,因为再怎么改文章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原文上面的,而这个世界没有经历过百家争鸣的时期,文化底蕴不足以领悟文中的奥妙。而相比较《圣经》就比较浅显易懂了,所以李良一咬牙来了个‘群英荟萃’,不但把《圣经》的一些内容加了进去,中间偶尔还蹦出几句佛教的经文。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篇被李良改的乱七八糟的文章,在那些‘有神通’的神汉巫女的耳朵里却如同晴天霹雳一样深深的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也难怪他们这样,要知道在这个世界里的中原地区,宗教还是一种很原始的模糊的崇拜,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石来支撑起宗教的天空。对死亡的恐惧,对各种解释不清楚的自然现象的恐惧目前还是主流。而原始信仰的巫女神汉之中,除了部分蒙人骗钱的,有不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而善于思考却找不到人生目标的哲学家。他们想搞清楚人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天为什么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而这篇《道德经》加《圣经》加佛教经文的混合体对于神汉巫女就如同黑夜里的指路明灯一样,给他们打开了一扇虚无的门,让他们有了新的目标。
从这一天起,道神教就出现了,而最基本也是最神圣的经文就是李良当枪手假借卫国二皇子之口讲出来的《道神经》。(在千年之后,这个世界的人们偶然发现了李良的一些手稿,上面记录着很多类似于《道神经》的语句,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考古学者最初的研究结果认为是李良在研究宗教的经文时留下的笔录,可通过精密仪器的分析却发下,这些手稿的准确日期竟然比历史书上精确记载的《道神经》出现的日期还要早上半年,后来又从李良的四位弟子的墓穴中得到了部分的旁证。特别是李良的书稿里对‘技为道’的附注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在宗教和科技拉在乐一起。于是关于道神教的起源和李圣人究竟有多圣,就在考古界、宗教界以及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了神奇的《道神经》为后盾,被神人附过体二皇子被新出炉的道神教教徒奉为了神的代言人,而道神教的最大支持者就是卫国的皇帝,二皇子因此顺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并执掌了大权,英无风跟着水涨船高的成为了卫国的重臣,当然这也和二皇子性格内向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掌国太子面前的红人,当然不会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他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燕国、丰国的协调事宜。而计划开始执行以后,英无风更是作为监军跟着大军到了前线。对于燕国牵头的这套计划,英无风是比较认同的,燕、卫、丰三国人口已经超过了耕地所能承受的极限,再这样下去非出事不可,转移危机的最佳方法自然就是掠取更多的土地了。
卫国所主攻汾水关和丰国所主攻的苍茫关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比较靠近唐国国都的,在加上两国能动用的兵力比燕国要少上许多,出兵之初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首先遭到唐军大规模反击的,所以卫军和丰军在完成最初的作战计划后一刻也不敢大意是侦起四出,并十分注意两军的情报交流。
卫国和丰国的主将因为唐国并没有出现他们预料中的动作,所以和燕国的郝黔一样有些沉不住气了。英无风作为监军也是时刻关注着唐军的动向,而领兵的主将也很给英无风面子,不但所有探马察看到的消息也都送一份让他过目,偶尔遇到重要情况还亲自过来同他商议后再做决策。
在占领汾水关的第二十四天,英无风他们终于得到了唐国的皇帝换人的消息了。这个消息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一个年轻的君主要比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好对付,而且在这个时候君权更迭很有可能造成唐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这个好消息也从盟军丰国那里得到了证实。可面对如此好的消息英无风不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而且还来了个大惊失色——因为他们四无公子心目中的师傅李良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唐国的相国了。
若是换成郝无忧、欧阳无双或是何无坪可能不至于像英无风这样,因为他们虽然也认为‘师傅’的才学非常人能比,但毕竟没有像英无风是完全靠着李良的主意从微末小吏之子一跃成为当朝重臣的。而且凭他们在唐国的所见所闻,唐国朝局一直长久稳定的基础在于权力的分散和皇帝、王爷、国公、六部公卿这四大派系的相互钳制。他们三个绝对会认为李良即便是当上了相国这个听起来很威风的官职就可以完全左右唐国的局势,但英无风不一样啊!深有体会的他完全相信李良有办法整合唐国的各派势力,尤其是现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英无风甚至敢断言,如果不是有燕、卫、丰三国的入侵,李良想要主理唐国的朝政要比现在困难的多。
得到‘师傅’李良出任相国后,英无风就预感到这次燕、卫、丰三国的行动危险了,特别是唐国面对大敌入侵而没有按照他们预先所想采取行动后,英无风的这种预感就更强烈了。
左思右想之后,英无风决定向主帅建议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联络其他两国把坐等唐国出兵变成以攻城掠地的方式逼迫唐军交战。而这个变被动为主动的理念,正是当初李良通过围棋教给他们的,这才叫学生会了反打师傅。
在说服了主帅后,英无风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向皇太子请旨,必要时刻为了保存卫国的实力应当允许卫军主动脱离战场撤回国内;另外一件事就是将李良的动向通过私人书信通知昔日鹤院的故友同窗也是今日的盟友,希望通过他们来提醒各方主帅对李良的重视。
燕国的欧阳无双收到的是两封信,一封是他的另一封是给郝无忧的,只是给郝无忧的那封被欧阳无双给扣下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