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文官赢,还是皇太孙赢,他都不打算插手。
因为他是大明的皇帝,是大明最后的正义,绝对不能掺和进这件事之中。
一旦朱允熥玩砸了,他这个皇帝还得站出来主持公正呢。
但从本心里说,老朱是希望大孙赢的。毕竟,大孙所提出的几条国策,不论是官绅一体纳粮,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是稳定皇朝的治国良策。
中原皇朝之所以千年以降都没这么做,只因为一点,那就是妥协。
皇权和官员之间的妥协。
皇帝要利用官员统治国家,就必然要让出一部分利益获得官员的支持。
老朱就是没想好如何制衡官员,这才没敢旗帜鲜明地支持朱允熥。
如果他能想到办法,哪还轮得到朱允熥冲锋陷阵,他朱重八就打头阵去了。
在众人愣神的工夫里,几个小太监抬着一张椅子,放在屏风前边。
不用说,这一定是给皇太孙准备的。
果然,没过多久,皇太孙就穿着簇新的衮服,领着高明和一个太监从门外走进来,并大咧咧地坐在中间的椅子上。
虽说众人是来跟皇太孙理论的,但理论归理论,礼却不能废,该磕头磕头,该喊皇太孙千岁喊千岁。
在一众山呼千岁之声,朱允熥伸出一只手,原名王德,现名王智的死太监,瓮声瓮气地喊了一声“平身”,众人这才从地上爬起来。
众人从地上爬起来,就瞪着两只眼睛看向朱允熥,谁都没开口,但大殿上却到处都充斥着火药味。
直至朱允熥开口之后,众人这才你一言,我一语地朝着朱允熥开炮。
“诸位爱卿,有什么困惑和不解就尽管问吧,孤会一一解答你们。”
“皇太孙殿下,敢问您之前在山东推行的政策,可曾与皇帝陛下商议过?”
孔讷问这个问题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皇太孙说“有”那他二话不说,扭头就走。
这事一旦通了天,也就没理论的必要了,回家洗干净脖子等着皇帝的刽子手就行了。
如果皇太孙说没有,那就好办了。
最起码证明这事皇帝陛下不知道,完全是皇太孙一意孤行,还有转圜的余地。
“没有!”
孔讷得到否定的答复心中大定,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
“敢问殿下,您在山东之新政,是否打算推广全国?”
“是!”
朱允熥回答之后,偌大的大殿霎时间陷入混乱,每一个官员都交头接耳起来。
“皇太孙,您想过这样的后果吗?”
“我朝虽不似宋朝那般礼遇读书人,但皇帝陛下也出台了许多善政,用于导人向善,鼓励世人读书。”
“中了秀才功名,可免除徭役、赋税,每月还给予米粮,这才有了洪武之治,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国泰民安。”
“皇太孙抛弃皇帝陛下施行多年之善政,如何让天下人信服,让读书人信服!”
孔讷这番言论一出,顿时引得满堂喝彩,哪怕是一辈子跟科举无缘的武将团体,都站出来为孔讷叫好。
“孔大人说得好!”
“读书人辛辛苦苦考取功名,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现在皇太孙搞了个官绅一体纳粮,这天下人谁还去受那十年寒窗苦!”
朱允熥静静地听着一众官员鼓噪,脸上没有半点反应。然而,他虽然没反应,但他身后的高明却忍不住了,越过朱允熥站在台上,对着底下的一众官员怒斥道。
“荒谬!”
“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圣人的智慧,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什么时候读书是为了那几斗米,那可以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特权啦?”
“尔等口口声声说读书,可身上哪有半点读书人该有的风骨!”
高明这话一出,刚刚还在鼓噪的文官霎时傻眼,一个个就跟被捏住鸡脖子的鸡似的,一声都叫不出来。
“你……”
“你……胡搅蛮缠!”
“圣人也没说让人饿着肚子读书啊!”
这话是孔讷身后的一个言官说的,然而他这话刚说完,就听到高明理直气壮地怼了回来。
“圣人说了!”
“圣人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辈读书人,自当以圣人为楷模,学习圣人之风骨,潜心学问,经世济民,方不负读书人之名!”
大殿之上的官员听到这话,一个个再次语塞,看向高明的眼睛都能喷火了,却又想不出能辩驳之话。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