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休哥渐渐走下神的坛,相信辽国许多人心一片哀鸿,但对于宋朝来说,那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百度搜 7书网 7qIsHu.COm )
并且这一战动用的兵力很少,时间很快,这意味着与去年相比,费用也省去不少,仅是少许抚恤与奖励费用,国家财政也不吃紧。
自从岐沟关失败后,这个高待遇的抚恤与奖励制度,曾经一度遭到许多大臣的攻击。道理简单啊,赏就赏吧,全国百姓一起勒紧腰带度日吧,但你们得打胜仗。
可结果呢?只有两个臣表现亮眼,那么养这么多武将干嘛?
甚至还保住了宋的位。
若是败了,无论赵普如何用手段,宋绝不会落得侯莫陈利用那种惨烈下场。但西府位未必能保住了,而且破坏的更多。也许赵普有功吧,自从他入主府后,事务渐渐变得有条理起来,赵匡义也不再象以前那样忙碌了,这就是本领。但宋朝变得越来越羸弱的局面,同样是赵普与赵匡义一手铸就的。赵普为主,赵匡义为辅。
不过这一战遗留的问题同样很多。
辽军伤亡惨重,宋军同样伤亡不轻,主要前期兵力分散,被辽国各个击破,伤亡了许多兵力。以及许多百姓遭到涂炭。还有关北沦落。若不想收回幽云,关北丢就丢吧,反正防御困难。若想收,没有关北等地为跳板,北伐更困难。
虽然唐河大捷,给宋朝这个春节带来喜悦的气氛。赵匡义仍下诏让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
首先温仲舒先让疏章,没有亮点。赵匡义为了鼓励大家勇跃发言,赐温仲舒紫金鱼。
那就上乐读。
这一战实际能看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辽国想南下就南下,如为什么李继隆不听赵匡义的诏书,主动出战却能大胜?李继隆不是干过第一次了,在满城违诏,在朔州违诏。而且这个诏书是宋默认的,难道宋不懂军事吗?再说战斗力。数次失败后,都认为辽国很强大,耶律休哥是战神,然而为什么耶律休哥率八万最强辽骑,李继隆只有一万来宋兵,其大半还是步兵,为什么能打败他?并且是在契丹最拿长的野战击败耶律休哥的。
因此张洎上书说了两条。
原来国所持者。就是朔塞以南,地形重阻,深山大谷,连亘万里。所以冒顿称雄代北,与汉争锋仅白登而止。突厥虽强,始终无法威胁河洛。但现在飞狐关以东。一起被契丹占有,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所以辽国想怎么下就怎么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将从御。
朝大臣懂军事的不多,后面张洎就不大好说了。包括陛下你也同样不懂,然后在京城布阵图的啥。吩咐前线将士按照它去打。这能成吗?懂的人看到这些不好的策略,没有信心打,不懂的人按照这个策略去打,然后就是大败。
再者就是河北的地形。
没有办法,只好筑堡砦防御。也许它是起了作用,但敌人来临的时候呢。因为兵力少,诸砦堡官兵只好据砦不出。出也不管用,正好是送辽军点心的。甚至因为堡小兵少,被辽军一一攻破。
这个说得有些过了,若无这些堡砦,辽军早在前年就将铁骑从容率到东京城下,至少河洲会倾刻化为灰烬。
不过张洎说的缺点也是事实,而且筑堡越多,分兵越重,然而辽军呢,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兵力优势,难道指望着前线将领时时发生着唐河之战的奇迹吗?
所以面对这个地形不利,以及将从御的缺陷,于河东河北建两大镇,各统十来万之众,环重镇旧城,广创新寨,以此为心,屯集优势兵力,然后列举烽火,再选精骑为斥候,那么随时能集结优势兵力,迅速决定战与防。这样地形劣势就会扭转,也没有了将从御的缺陷。
并且张洎最难得的是清醒地认识到因连年征战,所以要做两手准备。燕云是门户,不要丢。但暂时可以与辽国议和,先将国内恢复过来,罢天下不急之务,停土木之功,减官吏之冗员工,省锡赏之优泽,收聚财货,训练师徒。那么只要过几年,国家强大起来,陛下再亲御戎,饮马长城,勒兵于单于之台,焚老上之龙庭,乌桓之罽幕。
估计老张也害怕这封奏章呈上后,赵匡义会动怒,将从御不好啊,还要建重镇,分更多兵权于前线诸将,赵匡义能快活吗?所以最后才说,还是你老人家亲征。
因为张洎的无耻,宋一直看他不顺眼。
然而这份奏折让宋大为欣赏。
赵匡义看到了,脸色平静。
实际宋估计赵匡义不发作就是好的,宋不由地偷乐。
张洎说的很多实际宋早就在考虑,如自己为什么一指挥,虽不能大胜,但不会大败。难道自己有军事才能吗?或许有吧,与曹彬差不多,可能还不及郭守呢。这就是威信,自己有地位号令,不怕死让将士感动,于是上下号令如一,不会出现岐沟关一片散沙的现象。
但整个国家有几人有这个威信?
赵普有,但赵普懂吗,他下去会比赵匡义更坏事,因为他比赵匡义更独断独行。然而其他人呢,就是张齐贤下去都不行。
自己是明确了各州武将的一些自主权利,然而仅是各州,如果郭守这一战认为李继隆不行,两人发生冲突,李继隆有没有权利强行命令郭守?
张洎的建议某种意义上确实解决了许多问题。
可真到了那地步,想一想安史之乱吧?若是一个强力将领总掌十几万战斗力强大的边军,不要说赵匡义了。赵匡胤会不会放心?
因此暂时是无解之题,宋想到了。但在想其他的出路。
堡砦战术的一些缺陷,宋同样在反思。
其实说到底,还是国家连年大战,损失惨重,兵力不足。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