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沟关残败,有多少尸骨,就有两倍以上的孤儿寡母,毕竟辽国恐怕一半以上的尸骨也找不到了。
无数人家痛哭流啼。
然而有人哭,便有人笑。
赵普终于看到好处了,幸好俺下来了,不然俺也有错误啊。
因此写了三封劄。递给赵匡义。
第一份主题是那些契丹人本就不是我原的对手,由于经常迁徙,难以管理,所以古来帝王都任其自生自灭。陛下你何等英明,何必将契丹当作一回事。推测陛下一定是偏听小人蛊惑,才有不恰当的出师之举吧。我强烈要求惩罚这些小人,以免他们欺君祸国。忠言逆耳。容易获罪,无论陛下是杀是剐,我不后悔今日言论。
他退下了,以为这一回再也不可能东山复起。因此对时局了解得不清楚。
所以第一封信到了京城,赵匡义十分郁闷。
严惩主谋,主谋就是我啊。
宋琪也郁闷,赵公,俺们对你可不错啊,为什么你要对我落井下石?
赵普第二封信又来了,为了配合北伐,我们南阳摊派了多少军费,百姓如何如何的苦,可以看到,就是攻下幽州,战争也会持续下去,那么国家会更加动荡,所以千万不能出兵了。
赵匡义:百姓这么苦啊,那我就再也不出兵了……
事后宋得知,十分郁闷地想,这一幕怎么这么熟悉呢,难道赵普是前世的某个大佬穿越过来的?内部要管理的,但对外嘛,以和为贵,以抗议为主流,不就是打打脸吗,管它是大国或是小国打的,俺忍了就是。
不过所谓软弱的宋朝,应当比他前世要好得多,至少敢打。而且没有了西夏牵制,宋虽心情悲愤,但在心仍有信心。
不久,赵普第三封信到了,奸人怂恿陛下出征,宰相、言事官们不能阻止,所以他们都有罪,如果不加惩罚,怎能警戒后来人?
赵匡义终于会意,此次北伐朕没有错,乃是宰相之过,言臣之过,前线诸将之过。
因此宋回京的路上便听到一些风声,说是闻听曹彬撤兵,赵匡义便料到大事不好,在宫说,岂有敌人在前,而却军以援刍粟,何失策如此?于是立派使让曹彬向新城与米信会师。曹彬不听,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宋有些晕。
他就在前线,曹彬回雄州就食,也写了诏书,到了雄州好几天,才接到诏书。况且在路上还耽搁了数天时间。
这个要说到宋朝的特脚递,也就是最快的快马通信。
宋朝曾用它创造了从广州五天就将消息传到京城的古代速度奇迹。而河北尤关到国家根本,道路更加通畅,速度更快。因此王继恩与刘全圭这才不要命地赶了两天两夜多,便到了京城。尹继伦四天将两千轻骑跑到雄州。
若是赵匡义有些远见,早在曹彬没有抵达雄州之前,诏书便到了军,那时候那来的争吵?
况且自己在信说得那么清楚。
虽没有完全说对,可大约上还是说出来了。
然而赵匡义的反应在哪里?
算明白了,曹彬,你同样犯了严重错误,替朕顶包吧。
赵匡义早就会意过来,便给赵普回了一封信,收复燕云是朕的大志,我也是为了救边民,恢复旧疆,并非好大喜功,穷兵黜武,你要体谅我的苦心。其实只怪主将不听朕的部署,才导致北伐失败。如今边境有备,敌人敢来入侵,必让他们有来无回。你是社稷忠臣,收到你的信,我又感谢又惭愧啊。
赵普回信,我前些日不知实情,乱说一气,现在我明白了,陛下决策是对的,一切错在主将。既然边境无忧,我就不用担心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不战为好。陛下知道,我这人向来没什么雄心壮志,年纪又大了,又没有立下功劳,只有尽忠报答陛下。
俺要报答你啊,可在这乡下如何报答呢?
懂的。
赵普递来金光灿灿的梯,赵匡义难道不知道下吗?
将赵普四封信给大臣传阅,赵普好忠心啊。大家伙儿明白了,赵普是好人,我们一定向他学习。
暂时还没有起用赵普。
其实赵匡义现在仍觉得对某个人很羞愧……但宋若不明智,现在是好事,然而将来却未必是好事。
于是将御史丞辛仲甫提为给事参知政事,他是赵普的亲信,宋同样也推荐过,但确实是一个良吏。
知制诰知大名府赵昌言上海书,请斩败军将曹彬等人,陛下这么好的策略,曹彬居然无能,败得这么惨,不杀不足以惩戒。
是忠言哪,赵匡义立即提拨赵昌言为御史丞,不久再拨为参知政事。
那还不明白吗?
一起上书,说是曹彬错误,导致三军惨败。曹彬、崔彦进、米信、杜彦圭、行营都监张绍勍、董愿、马步都指挥使傅潜、押阵部署陈廷山、排阵使蔡玉、先锋都监薛继昭召到京城。
实际蔡玉、陈廷山与薛继昭非是重要的大佬,但谁让他们在拒马河畔最先逃跑的?
至于张董二人有点悲催,本来是郭守的,可是郭守撤得有些晚,卷入宋军惨战,立的功早就补了罪,因此二人虽是米信军的都监,同样也问罪了。崔彦进后来虽将功补罪,然而到了雄州没有出兵,后来兵力越聚越多,然而萧燕燕主动撤回去了,功未立起来,因此只有罪了。
十人一起送到尚书省开始问罪,宋快到京城时,朝廷正在查鞫他们的罪状。
(百度搜 七书网 7qishu.com)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