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们在酝酿反击。【】
看到形势越来越被动,杨廷麟匆匆赶回南京,主持大局。在他的安排下,饱学宿儒呕心沥血,懂军事的更是挖空心思,想在笔墨官司上扳回一城,一篇篇新鲜*的文章接连出炉,却又被杨廷麟和汤来贺打了回去,汪克凡那两篇文章结构严谨,论点清晰,这些文章相比之下都缺乏说服力,必须再集思广益进行修改,大家的头发都熬白了一把,终于凑出一篇三万多字的“鸿篇巨著”,通过了杨廷麟和汤来贺的初审。
凭良心说,这篇文章也没高明到哪去,但是胜在文章的长度,绕过来绕过去从各种角度提出质疑,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的辩论,实质上都是些车轱辘话,但起码能够拿出去抵抗一阵,尽量把战线拉长。
杨廷麟对这篇文章寄予厚望,亲自做最后的修改,对每个字都仔细推敲,务求尽善尽美,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时候,手下人却突然送来消息,楚军以崇阳营等四个营共计一万六千甲兵,突然向东南方向进军,走常州,奔无锡,眼看就要和太湖北岸的王得仁会师,对苏杭地区虎视眈眈。
坏了!
汪克凡双管齐下,一手拿着笔杆子,一手拿着刀,打赢那场笔墨官司后,就没打算继续纠缠,甚至不等远在桂林的隆武帝作出反应,毅然采取了军事行动。
没这么玩的!
咱们正吵得好好的,干嘛动手?
杨廷麟,汤来贺和万元吉找上门去理论,汪克凡的态度不卑不亢,一句“军情有变”就把他们顶了回去,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却死活问不出来。
这不是发脾气能解决的问题,杨廷麟等人无奈之下只好讪讪离去,回到住处后。汤来贺屏退左右,与杨廷麟、万元吉密谈。第一次提出了退让妥协的建议。
“汪克凡要做北伐提督,就由着他的心意好了,否则就要兵戈相见,如今形势败坏到这种程度,他出兵苏杭已是师出有名,我等如何与之抗衡?今日忍让退避,日后还有回旋的余地,若不能尽早了解这桩公案。万一汪克凡拥立外藩,将至陛下于何地?”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