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尉,辅左郡守,掌管全郡军事。
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之下是县。
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
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
县令下设尉、丞。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
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
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
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乡里的作用逐渐强化,并超过郡县,所以民间有知乡里不知郡县的说法。
故而,莫说是里长、亭长、三老这样的乡吏,便是在郡县一级,吴国的官吏都超过了八千人!
这种比例,跟历史上三国后期的蜀汉比起来,相去甚远。
蜀汉灭亡时,后主刘禅向司马魏献上了户籍,户籍显示蜀汉总人口为九十四万人,士兵十万人,官吏四万人,兵民比例为10.6%,官民比例为4.3%。
相当于每十一个百姓要养活一个士兵,每四个百姓要养活一个官吏。
相比之下,魏国总人口为四百四十三万人,总兵力是五十万人,兵民比例是11.3%。
相当于十一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
东吴的总人口是二百四十万人,总兵力是二十三万人,兵民比例是9.6%,相当于十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
因此,魏、蜀、吴三国比起来,兵民比例是比较接近的。
蜀汉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曹魏与东吴的平均数值,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在当时来说算合理的。
以这个兵民比例来说,魏国的农民负担才是最重的,东吴的农民负担是最小的,蜀汉居中。
当然,三国时期,那已经是盛行的募兵制,属于国家要负担职业军人。
吴国推行的也是募兵制,不过还可以并行全民皆兵制度。
吴国现在的总人口,现在大概是一千七百万人。
常备军是多少?
不知不觉中,超过了四十万。
兵民比例为2.3%!
官吏总数则是不到二万人。
官民比例为0.12%!
即,在吴国,大概四十三个黎庶,养一个兵。
八百五十个黎庶,养一个官吏。
这样的比例,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收入和官员数量之间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是很重要的事情。
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平稳,一旦官员数量过于繁冗国家需要付出的费用势必要增加,也就意味着老百姓的税负更加沉重了。
二万人的官吏,看起来吴国的官吏甚众,其实囊括了三老、啬夫和游徼这样的非正式乡官……
西汉的时候官民比例为1:7945,唐朝为1:2927,明朝为1:2299,清朝是1:911。
要是按照这样的比例,吴国在编制内的朝臣官吏,算郡县一级的话,不超过八千人,其实还算是中规中矩……
当然,太平盛世和乱世,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总的来说,吴国的人才储备是多多益善,能让吴王在任贤用能的时候,有更多的选项!
“吴恒,为国选贤用能之事,交给你全权负责。切勿让寡人失望。”
“儿臣,谨遵王命!”
庆忌还是乐得当一个甩手掌柜。
毕竟,有如此能干的储君,庆忌何必事必躬亲?
当然了,为了防止自己的权力被太子恒架空,庆忌还是要防着一些。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