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末位淘汰制”。
在攻城战中,最先登上城头的士卒被誉为“最启”,也就是第一名。
而最后进入城内的士卒则被贬称为“最殿”。
殿,也就是垫底的意思。
如果在作战冲锋时两次被评为“最殿”,就要“废”。
这不止是适用于攻城战,一般的战事也一样。
超过两次冲在后边,一旦被发现,轻则弃之不用,开除军籍,以及收回爵位、耕地,重则斩首、割鼻、刺字……
所以,吴军能一直保持最旺盛的战斗力,就在于此。
而且庆忌不需要担心土地不够赏赐给士卒,再不济,国家也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举措,让士兵犯法,然后收回士兵的爵位、耕地。
这一来二去的,损失的只是士兵的利益。
好似在一场赌博中,国家坐庄,其余的闲家可以得到蝇头小利,但是独占鳌头的,绝对是庄家!
于是,在庆忌的授意下,伍子胥、孙武等将领,便开始着手组建武卒部队。
三万武卒的编制,会从吴国的三十万常备军当中选取出来。
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
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
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
即便是战败,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
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跟吴军现在的军制,基本上相差不大。
这些军事基本素质较高的士兵都要进行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
在训练中,伍子胥和孙武等将领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这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
吴军的战斗力本就不弱,庆忌组建这支“武卒”的目的,只是在于最大限度的将吴国最强的将士集中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已。
那么,吴国的这三万武卒,是职业军人吗?
是!
不过,他们仍旧是需要承担耕作的任务。
跟一般的军队不同的是,武卒的兵役不再是三年或者五年,而是视年龄、军功爵位而定。
凡十六以上,四十以下,这样的年纪,才能成为武卒,这是硬性条件。
达到四十岁的武卒,就必须要退役。
即,一个十六岁加入到“武卒”的士兵,可以服兵役整整二十四年。
这就已经相当于职业军人了。
吴国的常备军,其实都差不多。
他们并不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在非战时,是需要下地耕作的,只是肩负农事生产的任务,不比那些真正的农民繁重。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