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宫,文德殿偏殿。
最近朝廷各项政务平稳推行,对边军将士的封赏、定州各级官府的组建、江南十三州的日常事务处置,在中书和枢密院的密切配合下,称得上井井有条。
故此当天子决定召开一场仅有重臣参加的小朝会,所有人的心情都很平稳。
只不过这场小朝会的规格一点都不低。
两位宰执、枢密使、上将军、大将军、御史大夫和六部尚书等等皆至,连翰林学士和国子监祭酒这些清贵文臣都出现在偏殿内。
各位重臣基本都是互相熟悉的面孔,只有两人初登大堂,进入朝廷大员的核心圈子。
其一便是南安侯、执掌南衙六军的大将军侯玉。
第二位则是前不久加封的山阳侯、目前尚无具体官职在身的陆沉。
龙椅之上,李端环视群臣,对吕师周说道:“给左相赐座。”
李道彦拱手道:“谢陛下厚爱,老臣不敢逾越礼制。”
李端望着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眼中流露几分复杂的情绪,温和却又不容置疑地说道:“左相,朕还要仰仗你辅弼朝纲。对于朕来说,没有什么繁文缛节比你的身体更重要。”
吕师周搬来一个圆凳走到近前,又搀扶着李道彦落座。
李道彦颤颤巍巍又满面感动地坐下。
群臣旁观这一幕,猛然间意识到一个问题,左相确实已经年老体衰,脸上的老人斑越来越明显。
李道彦虽已老迈,灵台依旧清明。
方才简短的对答之间,他便能体会到天子的关切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心担忧他的身体状况。
回首过往,老者心里亦不禁泛起几分唏嘘。
元嘉之变过后,齐朝已经接近亡国的边缘,毕竟皇帝、太子和很多重臣都死在河洛城里,整个朝廷体系濒临崩溃。
李端一路逃到永嘉,因为皇七子的身份得到李道彦和韩灵符这两位重臣的支持,匆匆登基即位延续大齐国祚。
后来的十多年里,韩灵符因为身体原因退出朝堂,中枢便成为李道彦的独角戏。
大体而言,李端和李道彦的合作还算默契,除了是否支持北伐这件事之外,其他方面基本没有发生过很严重的分歧和矛盾。
君臣携手同行路,漫漫风雨十五载。
如今李道彦明确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衰老无力,他已经不再顾及大部分政务,悉数交给右相薛南亭和六部尚书,只决定一些关键的问题。
不过只要他还能神志清醒地出现在朝堂上,满朝公卿就必须尊重这位老人的意见。
这便是李端特地为他赐座的原因。
“众位卿家,朕今日召伱们入宫,是因为有件事在朕心里积郁良久,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言明。”
向李道彦表示尊重之后,李端环视众人,不疾不徐地打开话匣子。
这句话瞬间让所有重臣都打起精神来。
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天子明确表达“积郁”二字,群臣怎敢无动于衷?
若是放在李端刚登基的时候,他这句话或许还没有多少分量,但是如今朝中已经有不少大臣成为李端的亲信。尤其是今年边军收复定州袭取河洛,迫使强大的景朝签订盟约,这让李端的威信暴涨到空前的程度。
在一群重臣表完忠心之后,李端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站在侯玉身后的陆沉,继而道:“这几年边军将士捷报频传,朕自然很欣慰,但是朕始终坚持认为,大齐重现当年盛景不能只依靠边军将士。”
枢密使郭从义和上将军王晏眉头微动。
对于这些站在权力巅峰的聪明人来说,听话听音几乎是必备的技能。
天子说大齐不能只依靠边军将士,这句话并非是要拔高京军的地位。
下一刻,李端继续说道:“朕左思右想,百般斟酌,最终还是觉得京军目前的状况不符合朝廷的要求。故此,朕有一个想法,众位卿家今日共同参详。”
“朕要改制京军。”
一语出,满殿寂静。
(本章完)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