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江夏军夺取秭归的同一时刻,刘璟正在前往夏口的船上,他得到一个消息,夏口匠学堂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弩箭,极有利于水上作战。
这对于即将到来的与江东大战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虽然还存在着批量制造的时间问题,但刘璟还是连夜赶去了夏口。
夏口匠学堂,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是培养高水平工匠的学堂,但实际上它已成为江夏军的武器研制堂,得到了军方的全力支持,生徒人数也扩大到五百人。
这里有从会稽请来的最好的刀剑铸造匠,有河北请来的最好弓弩匠,也有最好的木匠、铁匠、泥匠、皮匠等等,他们集中在一起,为自己的弟子传授毕生的工匠经验。
正是他们不屑努力,使江夏的武器装备不断进步,江夏军的刀剑长矛质量已经超过了曹军,盾牌盔甲等防具也不断提高,木轮战船的改进,大型防御武器的精进,以及灌溉农具的改良。
这些军事和民用的贡献都是江夏人有目共睹,就连一直瞧不起匠学的江夏书院,也有时会请马钧去江夏书院授六艺中的‘数’课。
次日下午,刘璟抵达了夏口,此时的夏口兵力略有减少,从三万驻兵减少为一万,主要以水军为主,战船数百艘,巡防上千里的江面。
刘璟没有去军营,在码头下船后便直接赶去了匠学,事先得到消息的学正马钧等人已经在匠学大门前等候了。
“卑职参见州牧!”马钧上前深施一礼。
马钧的口吃已经矫正了八成,如果不是长篇大论,他说话已经不再结巴,只是语速较慢,听得出他是在刻意控制语速。
刘璟笑道:“听说造出了蜂弩,我就急不可耐赶来,礼节就不必了,先让我看看实物。”
马钧也知道刘璟其实是秘密赶来,还要马上赶回去,他也笑道:“州牧面对江东大军,却在百忙中抽空赶来,我们当然不能耽误时间,请州牧跟我来!”
马钧和十几名生徒簇拥着刘璟向弓弩院走去,来到了弓弩院的试验场上,已经有生徒布置好了测试场。
在广场中间放着一张宽桌,桌上正是马钧他们新发明的蜂弩,蜂弩顾名思义就是一弩多矢,和诸葛亮连弩有异曲同工之妙。
乍一看,就是在大黄弩前端装了一个长方形的生铁盒子,上面蒙一层牛皮,盒子里封为三层九孔,每一孔中放一支箭矢,也就是一弩九矢。
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想让九支箭矢都受力发出,却又很不容易,马钧失败了上百回,才终于试验成功。
马钧的徒弟罗晟向刘璟介绍道:“我们用的是枣木矢,沉重而坚硬,矢长七寸,可一次射出九支,我可以演示一次。”
大黄弩是十石弩,一个人无法拉开上弦,必须由两名壮汉共同蹬踏上弦,弦已经上好,罗晟放进九支弩矢入孔,将弩交给了刘璟。
“请州牧射弩!”
远处三十步外并排站着三具木人,也就是说,这种蜂弩的有效杀伤力其实只有三十步。
大黄弩虽然十分沉重,但对于刘璟来说不算什么,他举起了弩箭,顶在肩头,瞄准了三十步外中间的一具木人,食指扣动悬刀,只听‘咔!’一声响,九支黑色的弩矢呼啸而出,钉在木人身上。
让刘璟感到十分惊讶地是,他虽然只瞄准其中一具木人,但九支弩矢最后却钉在三具木人身上,这竟然是一把散射蜂弩。
但散射还不是最重要,重要是它的射距太短,杀伤力只有三十步,要知道,这可是射程可达三百五十步,杀伤距离二百五十步的大黄弩啊!
刘璟百思不得其解,回头向马钧望去,马钧明白刘璟的疑惑,他有些歉然地笑着解释道:“事实上,我们准备研制水战蜂弩和陆战蜂弩,这是应对江东军而制造出的水战蜂弩。”
马钧的徒弟在一旁用臂力上了弦,也解释道:“启禀州牧,这具蜂弩用的是大黄弩的弩架,实际只是两石弩,矢匣还承受不起十石重力的撞击,它将安装在小船上,用于贴身近战,一个士兵就可以上弦,而真正的大黄蜂弩,杀伤射程就会有百步,再过两个月我们便可研制出来。”
刘璟点点头,原来还只是一个半成品,不过他能理解研制武器的艰难,而且三十步射程,完全可以用在水战上,他已经想象到两艘小船近身鏖战时的情形。
想到这,他又问道:“可有已安装在船上的蜂弩?”
马钧微微一笑,“州牧请跟我来!”
一行人走出试验场,一直来到后院,这里有一条横穿匠学的小河,小河边停泊了几艘小船。
刘璟走近小船,一眼便看见了那几架造型独特的大黄蜂弩,安装在小船船头,就像一个伸长的头,但外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战效果。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