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大战不是迟早要打,而是自1872年签订《中日通商条约》以来就一直在打,起于山东烟台,扩大至青岛、上海、长崎、神户、大阪,最激烈的地区则是在朝鲜仁川,此前一直是华商占据优势,直到甲午战争和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之后才彻底失去平衡。
……
宋彪在抚顺视察了两天的煤矿产业发展情况,虽然远东财团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先发展煤矿工业的决心,但在1907年的年会之后,投资方向就逐步转向其他极缺矿业和纺织业,将国际贸易、金融、矿产、纺织、粮牧加工、冶金、港口航运、地产、军工、化工作为长期阶段的主要十个支柱产业发展。
至于机械、电气、造船等产业,远东财团现在基本无实力涉足,都是以本土优势和外国中小企业合资经营,坐等新的机会。
其实在宋彪的心理,纺织业和煤炭工业一样重要,只是前者在最近十年内的问题比较急切。
视察了抚顺后,宋彪继续乘坐铁路前往辽阳视察冶金、机械、化工、水泥等工业,再乘坐新开通的海锦铁路前往锦州,沿路考察辽东湾棉花种植区,锦州、海城、盘锦目前是新棉推广的重要地区,各地新政农业局都设有棉艺所,推广从国外引入的长绒棉。
新的锦州府实际上是位于后来的锦州港东侧高桥镇附近。介于锦县和葫芦岛之间,在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之时。宋彪已经和直隶总督衙门协商处理了锦州划区的问题,原有的锦县继续为县。整个锦州府下设六县,都是主要的棉花推广区,为了推广棉花种植,锦州府配合远东财团采取三亩换一亩地的方式,大规模迁移本地居民北迁至吉林省牡丹江府,在锦州府扩大本地农户的土地面积。设置大规模种植的锦州官垦局、军垦局。
由于地价便宜,远东财团在高桥、锦州港一带大量购置土地申办为工商业用地,在这里投资港口,聘用德国建筑设计师规划和投建新的锦州城。以此为基地建设锦阜、锦海、赤锦、奉锦、锦京五条铁路,由于港口条件优良,本地从最初的设计中就有南、北两个大港口区,两个港口区同时建设,北港为商贸区港口,南港则是工业集中区。
因为天气寒冷,宋彪乘坐火车一路前往锦州府的过程中并没有见到成片的棉花地,但和关内地区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这里的土地在田埂的开设上就明显要大的多,每一陇地至少在一垧左右。
关东的土地大多都是如此。一垧就是一陇地,军垦区、官垦区从基础就采取从美国吸收经验的方式投建农业机械走大规模农业种植之路,军垦官垦配备的马种也多是西顿河挽马,体型大,挽力强,耐寒耐粗饲料。
各官垦、军垦都设有育马站,根据引入的马种按要求长期培育新的马种,目前主要是用比利时挽马、西顿河挽马改良本地的蒙古马种,培育更适合东北地方特点和要求的中重型挽马。
马对中国而言确实是太重要了。不仅是军队在未来五十年都大量需要马匹,农业生产在未来五十年的时间里也仍然大量需要马匹。
现在东三省主要是通过远东铁路从欧洲和俄国大量进口种马,以欧洲中重型挽马为主,每个月引入的种马大约在三千匹左右,分配到各育马站大致匹配五到十匹本地母马。
东三省的经济快速发展首先要保证大量的劳动力,即便人口新增较快,考虑工商业化和城镇化,东三省在未来五十年里还将长期处于地大人稀的局面,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力都较为紧缺,无论是农业种植和乡镇运输都需要大量马匹,加上东三省的农业特征更类似于欧洲,以及对军事上挽马的需求量大,这就进一步迫使东三省必须全面加强挽马的培育和繁殖、推广工作。
比如说在黑龙江省,一半的土地都属于官垦和军垦区,这些土地的种植基本就必须大量依赖挽马,即便是军垦、官垦的林场,也需要数量庞大的挽马从事运输工作,光靠建铁路来改善交通,经费太高,施工难度也太大。
由于马种需求量大,东三省目前也谈不上具体引入哪一种种马,比利时、德国、俄国是最主要的种马引入地,这也和铁路运输有关系。
锦州的官垦、军垦区算是比较少的,也有分布着二十多个育马站,距离锦州六十公里的阜州则拥有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育马基地和军垦牧区,此前清政府在辽东地区有三大传统军马牧场,分别位于大小凌河和盘锦营口,拥有的马匹数量庞大,随着大小凌河、盘锦、营口等地的开垦,在宋彪接管之后,这三大马场都被取消,统一集中到阜州北部地区,设置了辽西军牧局统一管辖,占地约七百万垧的半山地和草原,位于阜新北部和科尔沁大草原东部,最初有一半土地超出了东三省的辖区,在东三省的要求下,目前都已经划归奉天省管辖。
东三省在土地管辖的扩张上是比较明显的,清政府中央朝廷也一直对此非常容忍,包括像赤峰划入东三省辽西军牧局之事,清政府也未有异议,而宋彪之所以坚持要求将赤峰地区划入东三省,实际是看重了本地的矿产资源。
在过去三年间,奉天省的辖区扩张了近1/4,新增土地都划归辽西军牧局。
随着辽西军牧局的设立,锦州辖区内的两大官牧场取消,腾出超过三百万垧地的土地后,锦州的棉花种植业开始迅速走向了繁荣。而锦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也随之成为远东财团重点投资发展的区域。
宋彪视察锦州的第一站不是位于此地正在实施整训的东北新军第一骑兵旅,而是张弼士的锦州裕昌纺织总厂。这家纺织厂是张弼士在锦州兴办的大型工厂,和远东纺织总厂合股投资了两千万圆。另外从各家银行拆借贷款1400万银圆,张弼士占股份的7成,远东纺织总厂占3成,目前是东三省投资规模最大的纺织厂,完全投产之后将拥有80万纱锭和20万捆棉纱的产能。
别看东三省的新工业企业多如牛毛,真正投资巨大的企业很少。即便有也多是远东财团旗下支撑着整个东三省工商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像张弼士这种规模的南洋大商人肯定有过人之处,最早提出发展锦州的不是远东财团,也不宋彪,而正是他。到东三省投资之前。张弼士专门派人和宋彪沟通,此后也亲自拜访宋彪,很热忱的想和远东商行一起投资办厂。容星桥和潘斯炽最初计划是在金州投资纺织厂,张弼士自己四处考察之后则决定在锦州办厂。
张弼士在锦州办厂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锦州周边数百里都是适合种棉花的好地方;二是锦州港口条件优良;三是锦州正好位于京奉铁路的咽喉之地,在此办厂,则能从直隶、东三省同时购入棉花,又能同时销往直隶、东三省、江浙、南洋和朝鲜各地。
此外,张弼士还算了非常多的帐,甚至连气候成本都考虑在内。最终是在锦州购置了大量地产兴办新厂,还和远东财团一并投资兴办港口,自办轮船公司和地产公司。
这几年发展下来,最终证明人家确实有眼光,有远见,远东财团在1907年的年会中决定进一步大规模投资办纺织厂,除了沈阳新区之外,次选之地也从金州转移到锦州。
听说宋彪的专列即将抵达锦州火车站,张弼士很早就带着家人和工厂的主要员工在火车站等候着。等那一列深蓝色的列车停在月台上,早已年过六旬的张弼士就迫不及待的先带着众人走上前迎接。
等了几分钟,宋彪才从专列里走出来,一眼就看到前方士兵人墙外的张弼士等人,此前已经见过两次,宋彪对张弼士的印象一直是很深的,何况张弼士在国内一直身穿着清朝廷三品大员的官服和一品红顶戴,走出列车相隔着数十步的距离,宋彪就能在人群里认出这位南洋首富。
警卫营和本地驻防兵放行之后,张弼士才领着一行数十人匆匆上前,和宋彪拱手作揖道:“下官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张弼士见过总督大人。”
宋彪简练的看了张弼士一样,因他这身正三品的官服而笑了一声,和张弼士道:“张商务,我这次来锦州就是专程想要找您谈点大事,咱们先去纺织厂看一看吧。”
张弼士当即答道:“下官都已经安排好了,还请大人上轿,轿子和马车都准备了,就是不知道大人喜欢以何代步?”
宋彪道:“坐马车吧,有畜生可用,为什么一定要辛苦别人呢?”
说完这话,他就指了指前方由军部准备的多辆蓝灰色马车,示意和张弼士一起离开月台。
从火车站离开后,宋彪就直接乘坐张弼士事先准备好的马车一路轻骑快行动抵达裕昌纺织总厂,两千万银圆办一家厂,这个厂的规模怎么会小,何况这家厂是在锦州,几年前在港口兴办厂区的时候,这里还到处都空荡荡的只有渔村,地价低廉。
整个厂区占地四百余亩,拥有六个厂区,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挂浆一并俱全,为了解决进口染料价格高居不下的问题,张弼士不仅和其他纺织厂一样委托远东纺织总公司经远东商行直接到德国、美国采购,同时入股远东化工总公司创办的远东染料厂,参与东三省染料行业的发展。
大部分的人员技师都是他从南洋和荷兰聘用过来的,也有很多新聘的日本技师,学徒工则是本地培养,这几年里慢慢发展,也算是逐渐起步,靠着低廉的价格和适中的质量在直隶、三省占据着很不错的市场。
宋彪跟着张弼士在纺织厂里参观了一番。在那些轰鸣的机械设备之间转了一圈,有很多东西都是他没有看明白的。因为大规模从美法进口机械设备,这些设备都是目前最先进。一部分甚至采用交流电机动力,机器转速极高,咔咔咔哒哒哒,有横向转动,有上下翻滚的,特别是那些纺织机。数千根织头不断快速起伏编织,本地工人忙碌的在机械间作业,仿佛是冒着非常大的风险。
虽然机械的原理都是很简单,但在具体的设计上。此时的纺织机器都是经过一百年的逐步改进才发展起来的,设计上高度复杂,考虑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需求,以至于乍看的时候连宋彪都感到非常头痛。
站在这个大工厂里,宋彪就不得不感叹人力的时代和手工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就是大工业之时,跟不上这个步伐就肯定是落后的国家。
两千万银圆投资规模的纺织厂即便是在美国也属于中型纺织厂,但在美国,这样规模的工厂很多,而在中国。目前还只有两家,另一家是同样位于沈阳新区的远东纺织总厂。
虽然说上海纺织局的累计投资规模,考虑白银逐步贬值的速率,加起来也不低于目前的两千万银圆,可那种官办厂的投资克扣和虚浮伪报加起来,估计最多也只有几百万的经费是落实到了实处。
在工厂里参观了一圈,宋彪就和张弼士在厂区里的林荫路里散步,边走边谈,询问裕昌纺织总厂的现状。
交谈片刻。宋彪就颇有感怀的张弼士说道:“民族工业想要崛起谈何容易,设备好买,工人却难培养,我看你这里的工人大多都很年轻,凡事都要请外国技师协助,可想你这个厂子办起来也不容易。”
张弼士唉了一声,道:“以前在南洋多半是做生意,开过锡矿,经办过轮船公司,多办垦殖园,糖厂和橡胶厂也都办过,唯独此次的纺织厂最困难,只是不知道潘斯炽在沈阳新区办理的远东纺织总厂情况如何?我听说他那里多半都是用俄国技工,成本虽高,进展倒是顺利。”
宋彪道:“潘斯炽从上海招揽了一些熟练工人和技师,又和俄国商人合股办了一家分厂,再加上自己多招募俄国技工,经营的自然是要顺利一些。他去年办了一家沈阳纺织技术学校,就在本地培养技工,效果不错。他那边倒是顺利,赚钱是肯定的,可也并无太多利润。一来日本在我国市场一贯采取低价策略,部分种类的价格甚至低于纺织总厂的成本价,日本在他们的机械早已购置,工人熟练,生产效率高,关税又低,加上从朝鲜收购棉花的成本低,价格自然低,我们现在一半技师、技工都是高价聘请来的,加上染料都要进口,确实是很吃亏。其二,咱们的工人培养起来艰难,往往一两年才能出师,精通机械的技师太少,全部倚仗洋人,洋人技师磨洋工的现象很是普遍,经常无缘无故拖沓几个月不能开工,几十台机器停在那里。”
张弼士也只能是同样的感叹一声,道:“大人所言甚是啊,在国内操办实业不易,在东三省已经算是不错了,此次投资纺织业几乎是我半壁身价在此,好在很多事情都是远东商行和东三省各地衙门置办,比如说纺织学校的大量设立,新棉种的推广,铁路的修建,电厂各方面都已经算是完善了。我目前感觉只要能熬过最艰难的眼前三年,东三省的纺织业就大有可为,可惜直隶的苛捐杂税太重,以至于直隶的棉价过高,棉价高,利润薄,农民不肯种,否则坐镇两地收棉,锦州的纺织业绝对是将大有可为的。即便如此,我依然以为中国纺织业的希望在东三省,而东三省的纺织业则在锦州。“
宋彪点头同意,道:“你说的极对啊。”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