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袖的犹豫对千个国家来说是致命的。徐阳十分清 忘
军队将领的躁动不安需要安抚,巩固战果的政策也不能破坏,身为决策者的徐阳陷入两难之中。为使让气氛降温只有不断地召集要员听取鹰派和鸽派的意见,过程中他并不发表意见,表现出来的态度还是那么的冷静。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行政集团是一个,庞大的集体,他们并非害怕战争,而是从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其间或许有他们各自的利益,但是出发点是一致的。这个群体算是比较冷静的人,他们所担忧的是一旦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爆发战争,那么石油进口必然会中断。要知道现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最大石油进口渠道是来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
军队在西线取得的战果需要时间来进行巩固,现在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看上去十分凶悍,闪击战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一切,现在的时局发生了改变,所谓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已经失去了优势,毕竟战争都进行那么久了,要说其它国家还没有摸清德军的攻击手段纯粹是胡扯。
文官为了大局出发点式正确的。但是他们无法感受徐阳受担负的压力,军队是一支用荣誉感和血腥不断喂食的怪兽,他们永远不会了解操控一支军队的难度。
盲目的自信总是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德意志的将领们有很多就是陷入骄傲自满的精神状态,长期的胜利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敌手,似乎是将谁都不看在眼里。算起来这里面多多少少充满了讽刺味道,开战前还有很多将领在为是不是能够获得胜利而退缩,现在这些人反而是叫嚣得最大声的人。
德意志第三帝国是独裁政体,没有元首的命令哪怕是叫得再怎么凶狠也根本是无济于事。怀有目的的人只好期望能够得到重视,他们忙稼于拉拢人气,如果不是情况不奔许的话,他们连请愿这种蠢事都干得出来。
由于徐阳本身就犹豫不决,他也楼无法决然地支持哪一方。他先后和布劳西奇、曼施坦因等新老将领们进行过谈话,欣慰的发现这些人果然是极为出色的人物,他们并没有被开战的呼声所左右,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德苏双方的实力对比。
曼施坦因的报告最为全面,他直接点出开战后的效应。认为初期的进攻不值得担忧,以德军的战斗力完全可以很快推进到莫斯科和伏尔加河。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东部大部份是平原,十分有利于德军的装甲力量推进,但是从英伦战役来判断,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不会像法国那么好对付,法国已经被一战掏空了国力和战斗意识。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是一个恐怖的政权,高压政策下苏军的抵抗绝对会很顽强,进攻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后无法避免城市战,德军想要进攻城市并没有优势,巷战的可怕程度已经在不列颠战役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小小的伦敦就吞了几万人,莫斯科、基辅、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会吞掉多少人?
城市战不是德军的优势,人口的限制注定德意志第三帝国没有那么丰富的兵力来进行绞肉机之战,诸多的顾虑正是徐阳无法下定决心的关键。
“咚咚”的敲门声将徐阳从思考中唤醒过来。他用着疲惫的嗓音说了声“进来!”门被拉开后第一元首助理海莲娜领着五个人走进办公室,他们分别是约德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戈培尔、海德里希。
徐阳转身定定地看着自己的五位得力干将,他微笑点头没有说话走回办公桌旁边将手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随意放在桌面上。
其实很多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元首为什么会表现得犹豫,知道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人绝对是孤独的,哪怕是想要与人倾吐心声都很难办到。话又说回来,徐阳就算说出去也没有人会相信有穿越这么一回事。
五位高级干将多多少少能感觉出元首的心情不好,他们敬礼后没有坐下 约德尔看一眼办公桌上的《苏德互不侵犯条》脸色有点怪异,身为帝国的总参谋长他十分理解元首来自军方的压力。实际上,约德尔也是不赞成在这个时机对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开战的一员,他认为现在爆发德苏战争只会便宜美国,如果要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爆发战争的话最好是等美国全面被日本拖住。
虽说现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耍比两年前好许多,但也恰恰是因为好了许多才爆发新的矛盾,以前全体国民是带着复仇的思想在奋斗,三叫品败但泽被拿回来后复仇的动力似乎少了很多。这不仁二,二种挫败。
作为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工作是关键,他不但要保持民众对战争的热情还要减少占领区对帝国的反抗情绪,所以说宣传部长并不是那么好当。在对国内民众的把握上很少有人能做的比戈培尔更加出色,这也是斯达克家族在清洗之后还选择让戈培尔继续担任宣传部长的主要原因。至于在占领区方面的工作,由于德意志第三帝国并没有使用高压政策对待占领区平民,很大一部份让戈培尔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目前摆在戈培尔身上的有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那便是对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宣传。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