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际的麻秋,才意识到局面彻底的失控,许多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去做,往往只需要开一个头,之后各种各样的结果便会纷至沓来。麻秋或是颇有军事韬略的才能,但他对世道人心以及对世事的发展规律的洞见,又怎么能比得上谢艾以及其身后的沈大将军!
汉胡不两立,这是行台北伐用事以来始终所秉持的底线,对于贼逆代表的羯国,更是必须要赶尽杀绝。谈和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成事的选择,无论谈到哪一步、有什么样的结果,都不是行台乃至于羯国所能接受的。
沈大将军所以定策谈和,除了给行台争取更多集聚调度力量、发动决战的时间,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逼着羯国露怯!
目下的羯国,所以还能在河北维系统治,都是建立在石虎穷兵黩武、以及诸多暴政压迫,还有就是羯国曾为北方霸主的积威。所谓虎死架不倒,尽管南强北弱的大势已成天下共知,但行台强到哪一步,羯国又虚到哪一步,不独普通的民众,哪怕两国的高官都有些看不清楚。
现在沈大将军就要用这一个事件向天下人说明,双方各自势力与底气已经差距到了哪一步:我能一旅偏师直冲贼巢,痛杀一番而后大摇大摆的离开,之后还能按着你的脖颈,让你与我谈和!
至于这件事更深远的影响,不要说眼下的麻秋看不明白,就连沈大将军也在观望着局势进展以期能挖掘出更大的价值。
其实事态发展到这一步,早已经脱离了谢艾最开始所言救援沈云并奋武归师的目标。眼下的奋武军,周边已有大量邺地义士环绕,麻秋就算想要再去集众剿杀,其实也已经错过最佳时机,为时已晚。
更何况,枋头的军力也一直在集结调度,麻秋不能在短时间攻杀奋武军,就要面对枋头王师的猛攻,乃至于之后来自冀南的王师威胁。歼灭奋武军已成奢望,甚至于邺地这数万羯军都有可能在羯主石虎大军到来之前被几路王师联合围杀!
所以说,为将者有时候真的不能过于软弱,该要莽冲猛杀的时候,顾虑太多便会失于方寸。原本麻秋还打算将奋武军围困起来当作筹码,以期在枋头方面寻觅战机,但却被沈大将军把握住其投鼠忌器的心理,先用羯国那些贵胄性命威胁麻秋,逼他服软谈和。
麻秋这里一低头,便意味着在河北生民眼中素来强势凶恶的羯国露了怯,自然会导致一大波的抵触与反扑。这一股民情,暂时成为奋武军的保障,让麻秋自以为掌握在手的筹码丢掉。
而事情到此还并没有结束,麻秋囿于眼光或是才略,不能完全意识到谈和此事背后蕴藏的凶险算计,但羯主石虎凶残而又狡黠,未必就会入彀。
不过,现在整个邺地数万羯军转手却成了王师掌握在手中的筹码,石虎若是不肯低头,便要冒着这数万羯军被全歼于此境的风险。
虽然这几年石虎一直在穷兵黩武、国中带甲之众规模甚至还要超过先主石勒时期,但也禁不住如此豪迈的丢弃损失,冀南那里已经先损数万,如果邺地这里的军队也损失掉,那可真是剜心之痛!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可能,事实上眼下王师各部还不能达于协同,如果麻秋能够在此际果断放弃邺地、抽身而去,单凭枋头的兵力很难阻止,冀南的沈牧所部也几乎不可能及时赶到阻截。
但麻秋有这种魄力吗?区区几个石虎的孽种性命便能逼迫得他进退失据,软弱求和,让他放弃邺地这个羯国战略要地,更是绝无可能。所以他注定只能留在此处,成为王师要挟石虎的一个筹码。就算之后石虎有什么指示传回,往返之间,王师的布局必然也已经完成了。
更何况,最起码到目前为止,谢艾所流露出来的谈判诚意仍是十足,尽管奋武军已经没有骤灭之危,但还是履行前约,将俘虏之中石虎的一个儿子石琨送给麻秋。
“小子,谨记今次惨痛经历,勿忘王师勇烈。你若归去之后,敢有不利王师的行迹,下次再落我手中,我可要一寸一寸活剐了你!”
将石琨送回之际,沈云还有几分不舍,一路南行诸多辛苦,他都没有时间接触这些俘虏们,眼下将要把人送出,他才敲打着石琨的脑壳恫吓一番。如果只是谢艾的指令,他或许还要迟疑一下,但既然明白已是大将军授意,他自然要听从不悖。
石琨本就不是什么羯国强势王子,经此一番劫难风波,已是形容枯槁、憔悴至极,再被沈云如此恫吓,只是颤身危立,拼命点头,等到沈云一瞪眼暴喝一声“哑了吗”,他才陡然一个激灵,大声哭出来:“记住了,记住了……”
广告位置下